材料大类专业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080401)、高分子材料与工程(080407)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080414T)等三个专业。学生进校一年后根据相关规定和学生志愿分流后进入相应专业学习。
材料大类专业立足广西,辐射全国,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对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解决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5年左右具有良好的科研、技术开发、管理和决策的能力,有获取工程师的能力,或者继续研究生深造学习。
材料大类专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教育理念,重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培养,重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依托学科优势,关注学生个体充分发展,实施共性教育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1+3”模式。前1年大类培养,本大类的3个专业使用相同的培养方案,学生主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从第三学期开始,学生根据个人专业志趣、成才规划、特长爱好等在大类专业范围内选择合适的专业,然后完成个性化培养,成为具有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自主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大类专业前三个学期除安排通识必修课外,学科大类课程还包括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和实践课程,其中:
专业基础必修课包括:工程制图及CAD、高等数学B、C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B、普通物理学1、专业导论。
实践课程包括: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新生心理行为训练等)、军事技能、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专业认知实习、计算机工程训练与创新设计、物理实验1、机械工程训练。
一、专业概况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面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的新增专业,是广西高校中最早设置和已建设成熟的专业。本专业拥有教育部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广西电子信息材料构效关系重点实验室、广西新能源材料结构与性能协同创新中心、广西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广西八桂学者团队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科研工作,包括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纳米能源、热电转换、超级电容器、电介质储能电容器等。
本专业是教育部2010年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之一,是适应全球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本专业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器件等多学科交叉,以掌握能量转换、存储材料及其器件基本原理及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具有比传统材料和器件更为优异的性能,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该类材料包括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纳米能源材料、介电储能材料等,其器件包括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纳米能量收集器、超级电容器、电介质储能电容器、热电制冷器等。
本专业有专任教师15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与教学队伍。目前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企业课题等1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获省部级科技和教学奖励5项。本专业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用学科交叉、科教协同的理念进行本科生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不仅可受到良好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训练,还可参与各个层次的学术科研活动,受到良好的学术科研训练,获得良好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和现代工具,具备人文、法律、环境、沟通、职业修养和管理学科基础,解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新能源材料、器件等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制造、管理、市场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5年左右具有良好的科研、技术开发、管理和决策的能力,有获取工程师的能力,或者成为负责人、主管。
三、专业特色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聚焦于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可胜任研究、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的工程技术人才。遵循“厚基础、重实践、多融合、求创新”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广西的新能源产业,依托沙巴足球(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在新能源相关材料、器件上的科研平台、高端人才和产学研合作,开展科教协同式的本科教学。突出光电能量相互转换和电能储存两个前沿与产业方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四、专业核心课程
锂离子电池技术、电池组装与测试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化学电源设计与工艺、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性能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等。
五、主要实践课程
专业认知实习、机械工程训练、电子工程训练、工程设计训练、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六、学术科研
本专业大力支持并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广西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竞赛等各类竞赛。科教协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指导,即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基础研究、产品开发项目中,与研究生们共同在实验室完成各种科研活动,进一步提高学术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
七、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科研机构、教育单位、能源、环境、外贸、汽车等行业和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市场对新能源、新材料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缺乏的专门技术人员。就业地域广泛,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
八、标准修业期限与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关闭窗口】